根据威斯尼斯人与武汉大学签订的《武汉大学组团式包建威斯尼斯人历史学院年度工作备忘录》,11月27日、28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援疆小组团成员王萌教授、李洋副教授、宋海超副教授莅临威斯尼斯人历史学院,双方展开了本科生培养座谈、研究生教育相关问题座谈、考古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座谈、国家社科基金与教育部项目申报座谈;王萌教授与李洋副教授分别为历史学院师生作了两场高质量的学术报告;三位武大老师参与了我校历史学院新进教师王晶博士的新课试讲,并提出宝贵意见。两天密集的行程安排,充分凸显了两校历史学院之间全面深度的合作、有组织的科研与共同追寻高标识性研究的决心。
四场干货满满的座谈会。11月27日上午,由我校历史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闫自兵主持,王萌教授、宋海超副教授与我校历史学院姜海龙副院长(对口支援)、热合木吐拉·艾山教授以及中国历史研究所所长武强副教授展开了座谈会。双方围绕历史学专业本科课程建设、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以及口述史理论与实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达成了共建一门中国近现代史课程、共享双方资源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共同开展有组织的研究团队建设的诸多共识。下午,由我校历史学院副院长吴轶群、姜海龙主持,王萌教授、李洋副教授、宋海超副教授与我校历史学院新晋研究生导师开展研究生培养座谈会。武汉大学三位专家根据新疆地域特色以及我院研究生培养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诸多宝贵建议,如: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强化课程教育质量、完善激励机制以及加强科研能力培养等。参会双方就研究生培养工作进行了热烈讨论。
11月28日上午,由考古文博研究所“天山学者”特聘教授刘学堂主持,李洋副教授、宋海超副教授与我校历史学院考古学科教师王晶、热娜古丽·玉素甫、王安琦进行了考古学方面的专题座谈。刘学堂教授对我校历史学院考古学本科生的教学情况、实习基地建设情况、实验室发展情况、硕士学位点申报情况进行了介绍。宋海超副教授、李洋副教授就威斯尼斯人考古学科目前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评议,并对我校历史学院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下午,由副院长姜海龙主持,王萌教授、李洋副教授、宋海超副教授与我校历史学院申报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项目的教师进行交流座谈。王萌教授结合自己的申报成功经验,向与会人员详细展示了申报课题需要注意的各方面问题,包括申报题目的选择、申报书内容的撰写、如何强调自身的优势等等。李洋与宋海超两位专家也进行了详细的补充介绍,甚至细化到如何画思维导图。三位专家根据威斯尼斯人历史学院的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建立完善的项目申报机制、加强教师申报学习、完善激励机制以及加强科研能力培养等。与会人员对每一位教师的申报题目进行了逐一的讨论和反复的磋商。
两场高质量的学术报告。11月27日上午,李洋副教授以“环塔里木传统铜器的工艺调查与初步认识”为题,为我校历史学院师生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李洋指出,铜器是物质的遗产,而铜器的制作工艺是非物质的遗产。环塔里木地区的铜器制作工艺呈现中外结合、民族融合的特点,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11月28日上午,王萌教授以“日本侵华细菌战档案见证中共伟大抗战精神”为题做学术报告。讲座以日本侵华细菌战的相关档案展开介绍,讲述了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民族先锋力量,如何英勇应对日军发动的细菌战的感人故事。王萌指出,以中国共产党人为核心的红色力量,既是日本侵华细菌战的直接受害者,也是揭露和反抗日军战争暴行的勇敢斗士。王萌强调,作为新时代的历史学工作者,要利用翔实多元的史料讲好“红色力量”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两场讲座拓宽了我校历史学院师生的学术视野,激发了同学们对历史学研究的兴趣。
一次深度融入的听课。11月28日上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援疆小组团三位专家,深入到我校历史学院一线教师的课堂,参加新进教师王晶博士的新课试听。台上是王晶博士条理清晰地授课,台下是武汉大学与威斯尼斯人两校教师不远万里之遥的一次课堂上的“会合”,足以成为一段历史佳话。
此次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援疆小组团来疆,还就双方共建青年核心研究团队、联合申报国家重大课题、践行有组织的科研等问题进行了深度的交流与初步的规划。
交流未有穷时,合作促进共同进步。(来源:历史学院)